| |
1795 | :::第三十一章 小行星带
|
1796 |
|
1797 | 历时四个月航行,木蜂号矿藏探测器进入CeB42星系小行星带,按照规划的飞行路线,木蜂号探测了几颗小行星碎块,探测器上的质谱仪,未发现要找的金属元素。最新传回的数据显示,三天后木蜂号将路过一颗直径接近六百公里的小行星x17,x17是“萤石号”望远镜,在小行星带发现的最大天体,自转周期7.2个小时,重力加速度0.12g,表面逃逸速度371米每秒。
|
1798 |
|
1799 | 鉴于素茹会的主推进器最大运载能力有限,木蜂号原计划只探测直径两公里以下的小行星碎块,没打算在x17这个大块头上花费时间。因为之前探测的几个目标,根本没发现有富集金属元素的痕迹,Ken决定勘探下这个拥有巨大表面积和众多陨石坑的x17,看看能不能先找到点金属元素的踪迹,以证明小行星带存在富含金属的星核碎块。
|
1800 |
|
1801 | 汉娜遥控木蜂号小心翼翼地进入x17环绕轨道,探测器上的不同波段遥感设备,对准了这个大块头。
|
1802 | “真是颗奇怪的小行星。”秦翀看着木蜂号发回的数据,“直径不到六百公里,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仅相差仅几百米,x17出奇的圆。”
|
1803 | Ken:“是啊,这个尺寸的小行星,靠自身引力不足以收缩成这么圆的球体。”
|
1804 | “或许星体形成时,星际物质聚合比较均匀,人家天生身材就好。”汉娜说道,“这圆滚滚的,看起来比之前路过的那几颗‘土豆’顺眼多了。”
|
1805 | “这年头连小行星都讲颜值。”马丁一旁搭腔,“真搞不懂你们怎么规划的,不在N31上找金属矿,偏偏跑到小行星带去找,这不是舍近求远么?。”
|
1806 |
|
1807 | Ken:“这舍近求远的方案,对我们来说偏偏是最划算的。在N31上勘探金属矿是件很麻烦的事,需要大型钻探设备,需要运输工具,我们的电动车极限活动范围也就三四百公里,就算有重型设备,在这么小的区域内找到金属矿的概率小之又小。退一步讲,就算真的找到了,矿石开采、运输、冶炼,对早期殖民者来说,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恐怕至少殖民N31一代人之后,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工业体系。而小行星带众多星体碎块中,极有可能存在铁质小天体,其金属含量有时会超过百分之八十,最高甚至能达到百分之九十,木蜂号矿藏探测器可以从远距离上发现这种金属小行星,然后通过Ks效应把金属小行星发送到N31表面。”
|
1808 |
|
1809 | 马丁:“把金属小行星发送到N31表面?你越说我越怕了,这是要搞‘彗星撞地球呀’!”
|
1810 | Ken:“呵呵,你电影也看多了,我们目前的主推进器调至最大当量,也只能把万吨级的物质从小行星带搬运回来,这也是为什么,木蜂号只探测微型小行星碎块的原因。”
|
1811 | 马丁:“万吨级的陨石掉下来,掀翻我们的菜地也绰绰有余!”
|
1812 | Ken:“你就别瞎操心了,一旦找到合适的目标,我们会在其特定位置启动主推进器,把小行星炸成两半,根据牛顿第三定律,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,精确的爆破位置和当量,可以让被炸成两半的小行星碎块中的一块,相对于N31的速度为零,然后用Ks效应把这块金属陨星发送至N31,不是风驰电擎砸下来,是轻轻地放下来,所以你就不用担心我们的菜地了。”
|
1813 | 马丁:“听你说得这么复杂,小行星采矿也不容易呀。”
|
1814 |
|
1815 | Ken:“当然不容易,但这其中每个步骤,在技术上我们都能实现。充分发挥Ks理论的运载优势,是我们殖民N31早期阶段的策略。另外小行星采矿还有一个优点,不需要建造冶炼高炉,只要用电炉精炼就能得到高品质金属。”
|
1816 | Ken向马丁解释小行星采矿原理的时候,秦翀注意到木蜂号传回的一张x17照片:“这是什么?”
|
1817 | Ken瞧了瞧:“有意思,三颗陨石从三个角度冲击同一块区域确实罕见。”
|
1818 | “三条冲击沟几乎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,这也太巧了吧。”秦翀。
|
1819 | “只要时间足够长,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。”Ken。
|
1820 | “而且这个三角形就卡在x17赤道上。”秦翀,“我怎么觉得这不太像天然地形结构。”
|
1821 | “不像天然地形结构?难道你觉得这是人工开挖的不成?”Ken。
|
1822 | “嗯,这三角形越看越不自然。”秦翀。
|
1823 |
|
1824 | 汉娜听到争论,也凑过来看:“这确实不一般,魔鬼都藏在细节里,看看更高分辨率的照片。”
|
1825 | 秦翀:“这已经是最高辨率了,要想看清楚更多细节,木蜂号必须下降轨道高度才行。”
|
1826 | “那还等什么?”汉娜。
|
1827 | Ken:“开玩笑,木蜂号的任务是探测金属矿,不是满足你们的好奇心,下降轨道高度,会额外消耗宝贵的燃料。”
|
1828 | 汉娜:“要是能证明这个三角形不是天然地形结构,那我们就必须重新考量CeB42星系的历史,难道不比探测金属矿更重要吗?”
|
1829 | Ken:“就这,还人造结构?纯属捕风捉影。以前有人指着火星上某个山丘说是金字塔,还有人声称在火星上发现了人脸形状的建筑*⁸,最后被证明都是天然地形地貌,纯属视觉巧合而已。反正我不相信这三角形是人造结构,没必要为此浪费探测器的燃料。”
|
1830 |
|
1831 | 秦翀调出三角形区域不同波段的扫描信息:“Ken,请你分析下这三条撞击沟形成的时间。”
|
1832 | Ken摘掉眼镜,研究半天:“奇怪,三条撞击沟形成的年代,看起来大致相当。”
|
1833 | 秦翀:“也就是说,相同时间段,三颗陨石从不同方向,卡在x17赤道上形成等腰三角形撞击痕迹,如果非说这是天然结构,那我则怀疑,这三颗陨石是被什么人,精确控制撞向x17表面的。”
|
1834 |
|
1835 | 这么多巧合凑到一起,Ken不得不陷入思考,秦翀一番话让行星地质专家无言以对。吃过午饭,Ken没有再反对给探测器变轨的提议,汉娜和秦翀重新设定轨道参数,木蜂号下降到六十公里高度,飞掠等腰三角形区域上空,拍摄高分辨率地形照片。当控制台屏幕上显示出该区域高分辨率照片时,三个人都惊呆了,三角形区域里居然还有一个非常规则的圆形,秦翀放大图像,发现圆心处有两个黑点紧挨着。
|
1836 | Ken:“不可思议!要说这是天然地形结构,我自己都有点儿不信了。”
|
1837 | 秦翀趁热打铁:“建议让木蜂号在x17上着陆,释放勘探车,去探查下这个三角形地区。”
|
1838 | Ken:“木蜂号的着陆系统,是针对直径三公里以下的小行星而设计,不适合在x17上着陆。”
|
1839 |
|
1840 | 秦翀:“探测器技术手册里写着,木蜂号的着陆系统可以重新编程,x17的重力只有0.12g,远没达到探测器着陆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值。”
|
1841 | Ken还是心有不甘:“着陆的话,会消耗过多推进剂,后续探矿计划肯定要受到影响。”
|
1842 | 汉娜:“N31是这个星系中唯一的宜居星体,我们在这里发现的动物仅限于鱼类,海洋中的鱼儿,总不可能跑到小行星上创建几何图案吧?既然我们打算来N31殖民,那这颗行星和整个橙矮星系的历史,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,这比寻找金属矿重要的多,不是吗?”
|
1843 | Ken不语,出门抽了支烟又回到房间:“好,那就让我们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。”
|
1844 |
|
1845 | *⁸ 关于火星“人脸建筑”链接:
|
1846 | |
1847 | |
1848 |
|
1849 |
|
1850 |
|
1851 | |